透过两会话题看“三农”发展趋势:粮食生产备受关注,新质生产力引发热议

 

日前,2024年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在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入选十大热词。

基于公开报道,我们对两会中有关“三农”的内容进行了整理。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农业技术及装备研发推广、农业产业链建设及品牌打造、新农人培育等是代表委员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01

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

2023年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果:

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

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毫不放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部长通道谈三农

02
在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围绕粮食生产、脱贫攻坚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

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的机械化率到了95%以上。

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

如何做好今年粮食生产:

今年要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集成组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继续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实现全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去年832个脱贫县的农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

下一步,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返贫。

03

代表委员议三农

⭐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

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农业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决策支持。加快生物资产数字化体系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依据,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户获得高效、低成本的信贷支持。

政府、三方机构、企业共同发力,挖掘地标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标准认证和绿色品牌新体系的构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购买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装备的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补贴。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促进智慧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产业链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

「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强化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各种奖补政策不仅要与粮食产量挂钩,而且应综合考虑粮食调出量、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主销区与主产区针对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提升主产区粮食全产业链科技含量,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收益。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

「有序开展粮经轮作」: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大粮经轮作产业支持力度;科学规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经济动物轮作套种养的模式,在保证粮食生产与土壤健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

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作用,集中国家种养殖产业的科技优势力量,解决轮作套种过程中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国务院和各级出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晰新时期农技推广的职能定位。

制定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聘办法,引导高水平农技人员稳定在县乡农技推广岗位工作。

推动各地根据农技推广服务实际需求,加强农技推广工作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启动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

以县乡两级在岗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为主体,遴选技术骨干,每年开展专业培训和集中实训,实现个性化培养和精准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凡荣

通过支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农村数据共享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加快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俊来

设计科学合理的耕地占补平衡衡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强化长效管控,以长周期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占补平衡的衡量标准;同时,进行全程信息化监测与实地勘测监管,保障新增耕地的真实性。

⭐ 全国人大代表、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

「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

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透明度。

开发农产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

推广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培养农村电商直播运营人才」:

加强农村工作从业人员的电商技能专项培训,完善人才引进、留用机制,做好乡村振兴软实力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农村电商直播的特点,以及直播平台对配套设施的不同配置要求,应该提升软硬件的建设。

加快针对农村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针对特色农产品保鲜度要求较高的物流标准,建立一套体系完备、高效便利快捷的仓储保鲜冷链体系。

⭐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刘木华

「加快粮食生产中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无人化农场技术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无人化农场相关技术,提高其对无人化农场技术的积极性。

重视适应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适宜的地方加强适应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宜机化改造。

因地制宜探索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地形条件的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模式,结合农田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特点、地形特点,研究相应的技术装备,探索适宜的应用模式。

加强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各类人才培养。

制定推进无人化农场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相关项目的政策支持,调动投资积极性,适当增加智能农机的购置补贴额度。

⭐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

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 开展从科技研究到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

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

鼓励具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牵头,从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出发,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针对性地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

「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

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

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降低卡脖子风险。

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

「强化乡村人才培养」:

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靠前探索和培育把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引导本地学子返乡创业。为回流年轻人提供贷款或补贴,降低创业风险。搭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器,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场地、基础设施、法律和财务咨询等方面的赋能支持。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事业,带动人才回流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建议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加大对乡村人才培训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推动返乡创业就业人群的技能培训,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更多资源力量,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的储备和流动。

 民革中央

从国家层面以专门立法形式对耕地质量保护予以规范,明确耕地质量提升的内容、任务、措施,强化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主体的耕地质量保护权利和责任。构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体系,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指导落实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 民进中央

构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县市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落实”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及时修复或补充水毁灾损的高标准农田。

构建农田管护动态监测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管护系统,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利用情况可查;推广落实田长制,构建“人防+技防”的监管机制;制定设施建后管护督察计划,定期开展督察和考评;县、乡镇、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提升管护水平。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植物保护工作站站长蒙全

提高种粮直接补贴标准,建立种粮大户奖励机制。同时,尽快出台“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细则,让机制得到落实,让补偿的利益落入种粮农民的口袋。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祁志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围绕农林现代化装备、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开展重点攻关,建立农村数字经济研发中心,加强数字化协同合作、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创新驱动制度体系、投入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储备县域发展资金,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人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内生动力,促进各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发力。

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加大着力培养高科技企业,加强示范与推广,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引进农业产业大项目,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和引导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特色农户与电商平台合作,加快农村电商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

「建设“新农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通过出台支持政策,打造一批“新农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强化要素保障平台,将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和精准对接,促进更多政策、资源要素向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流动。

通过搭建完善的统筹协调、责任落实、政策支持、要素保障体系,逐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跨部门、跨单位、跨区域、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实验平台,进一步巩固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引领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和留住人才的氛围。

支持实验区联合攻关,围绕种业做强产业,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从供种保障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出发,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全国人大代表、三胖蛋(内蒙古)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兴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制定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鼓励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品牌优化升级,造就一批市场知名度高、溢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名牌产品征集、评选标准,健全定期审核和退出机制,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问题,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来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维护品牌的知识产权,推动品牌实现由“小而散”向“大而合”转变。

鼓励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强化“政银担”协同支持,健全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农业担保“双控”管理,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全过程企业上市推进机制。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

「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规范化、体系化的物流网络,推动农产品包装标准化。

通过分拣、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实现从田间到货架一筐到底,流通环节不倒筐,促进农产品在流通领域减损增效。

用数字化打通农产品供应链链路,保障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

⭐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

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应推进农业数智化,对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适格改造,鼓励引导大学生进入农业,树立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观,运用数智技术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同时,要创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用好科技赋能、进行制度创新,比如推行土地流转,缓解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制约,发展农户营销组,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张顺勇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奖补力度,提高公司和农民积极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保护好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大对喀斯特地区人饮、灌溉及排洪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对乡村振兴资金的使用投向进行调整,以便地方灵活高效把资金用到“点子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开展常态化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农资购销动态,做好对化肥、尿素等原材料价格的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供应,防止价格持续上涨。

要提高农民种植粮油作物补贴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强化“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谁多得”导向。

「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

围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关内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完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研院所在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设备和技术方法、信息来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平台发展方向,既能减少企业在科研方面的重复性投入,又有利于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缩短产业化周期。

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各地政府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创业园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返乡年轻人提供创业支持和补贴。同时鼓励涉农电商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发农产品电商培训课程,扶持新农人创业,快速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长效投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平台经济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些涉农电商平台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有意识地加大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比如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鼓励,同时加强引导,建立长效机制,为加快形成、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氛围。

⭐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核心的和美乡村建设指导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和美乡村建设,构建集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和美乡村”发展系统和多层次产业体系。

同时,细化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本下乡,促进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代表委员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24-03-13 19:00